原来花钱真的可以没有愧疚感?宝贷配资
刷到一条暖心视频:
网友在外面玩,看到好吃、喜欢的,就拍照发家人群。
“烩麻食+一个凉拌菜,24元,哪个请?”
爸爸、妈妈积极地在群里发红包“抢单”(四川话):
“幺儿,爸爸请!”
“我我我,我请!”
妈妈没抢到,还“投诉”:
“裁判,你爸爸没看完视频就发了语音!”
女儿为了营造更公平的“抢单环境”,随即制定了新规则:
“哪个先说,我的大宝最可爱,哪个请!”
“哪个先给我个飞吻,哪个请!”
妈妈、爸爸也立马配合,用蹩脚的普通话发出“爱的宣言”:
“我滴大宝最阔爱!”
拍视频献出飞吻。
谁抢到,就会在群里开心炫耀。
后来,女儿逛到一辆车,也拍照发到了群里。
这一举动,换作普通家庭,可能气氛会瞬间变味儿。
但群里的爸爸、妈妈,没有回避,也没有不开心,而是坦然回应:
“幺儿,这个车妈妈今天买不起,妈妈以后给你买!”
女儿也开心地表示,“哈哈哈哈逗你们耍的。”
这条视频引发很多转发,大家都在感慨:
“原来花钱真的可以没有愧疚感!”
“原来买不起可以这么坦荡地说出来!”
甚至还有人说:
“终于知道,那些总想回家的人,想的是怎样的家了。”
是啊,当孩子开口要钱时,父母给不给,不是最重要的。
父母如何回应,才更关键。
这不仅关乎当下需求的满足,更深远地塑造着孩子的金钱观、安全感,以及亲子关系的底色。
有些话看似平常,却很可能给孩子难以磨灭的负面感受;
以下这三句话,在孩子开口要钱时,请务必避免:
分享视频给朋友,朋友也直呼,太羡慕这样的家庭氛围。
她说,还别说要钱,现在就是花自己钱,她也经常会有“负罪感”。
原来,打记事起,她妈妈就特别节约。
她从小也是那种特别听话、懂事的小孩。
小学时,看到其它小朋友会带钱买小零食,就怯生生地问妈妈要。
结果妈妈激动地说:
“哪儿来的钱?你以为钱那么好赚?零食有什么好吃的?
你一天不要跟别人比吃比穿宝贷配资,我们家没那个条件!
要比,你就比学习......”
后来,只要涉及与钱有关的话题,妈妈都会把类似的话重复一遍。
家里很穷,赚钱很辛苦,不能乱花钱;
要钱可耻,只有学习,只有靠自己,才是最高尚的。
——这些话像“思想钢印”一样烙在她心里面。
中学,她羡慕过别人穿漂亮衣服,有漂亮文具、发饰;
羡慕别人放假,可以全家一起出门玩......
但她再没向妈妈开过口。
高中,老师建议文化成绩还不错的她,学艺术冲击重本。
她考虑到“家里穷”,连提都没跟父母提。
高考失利,她还差2分上二本。
因为听到父母抱怨“三本学费贵”,心一横,就去读了专科。
回忆往事,她声音哽咽。
那些不敢提的需求、放弃的选择,成了她心里永远的空洞和遗憾。
我猜,有人会说,这还是受限于经济条件吧。
可“哭穷”,看似是节俭教育,实则是无形的诅咒和资源浪费:
1.父母哭穷、诉苦,会让孩子相信“谈钱可耻”“钱是万恶之源”。
带着扭曲的金钱观,孩子很难建立健康的财富认知,会离“钱”越来越很远,未来也多半是“穷人”。
2、孩子没法分辨“暂时没钱”与“真正贫穷”,常陷入过度担忧与自卑。
正当需求被压抑,机会也随之溜走,家庭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。
朋友如今也有了女儿,尽管生活仍不宽裕,她却决心打破循环。
“不管买不买得起,我都会好好回应。”——
1、用“没预算”替代“没钱”:
“宝贝,这个月的零花钱预算里没安排这项哦,我们看看怎么调整计划?”
或 “最近家里有大项开支(比如学费),钱要优先用在更需要的地方。”
2、区分“需求”和“欲望”:
“能告诉妈妈为什么想要它吗?是学习/生活必需,还是特别喜欢?或只是看到别人有?”
帮孩子区分需求本质,真需求尽可能满足,假需求(欲望)只适当满足。
3、为“买不起”提供出口:
“这个生日时妈妈可以考虑送给你。”
“如果你实在想要,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赚钱/存钱实现它?”
刷到一个挺沉重的帖子:
一位网友,三线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,才二十几岁,就欠下近百万网贷。
走投无路,他一面向父母坦白,一面跟大家剖析自己的经历。
他说,他从小就对“钱”比较感兴趣。
喜欢买东西,也经常寻思着怎么能赚钱。
但小时候一提钱,父母就质问他:
“你要钱干嘛?又乱花!”宝贷配资
“你别一天钱钱钱,要钱你自己挣啊!”
“如果发现你拿钱是去打游戏,看我怎么收拾你!”
他说,他知道父母说这些话,本意是想教育好他,有时候也会给他些钱。
但他每次听,都感觉自己不被信任,自己的需求、想法都不被重视。
长大后,他急于想证明自己——从大学开始,就想各种方式挣钱。
“做过校园外卖、各种线上接单的生意,后来又做网店、外贸......”
没有启动资金,他就借网贷(学生正规渠道借不到)。
一开始还真赚了不少钱。
但也正因为收益好,他就“飘”了。
赚钱后,他没有优先还贷,而是各种投资、满足自己儿时的愿望。
后来遇到疫情,收入骤降,他只能拆借还款,最后债务雪崩......
我相信这位网友分享这些,并不是想“怪父母”,而是希望更完整的还原经历,让更多人引以为戒。
现实中,也确实有很多这类父母:
孩子一提钱,父母就摆出对抗姿态——质疑、指责或冷嘲热讽。
孩子接收的信号是:“我的需求是错的。”
可能会更羞于谈钱。
即使遇到正当需求,也不再向家里开口。
这看似“省心”,实则埋雷:
1、错失教育良机:
父母失去了了解孩子消费动机、引导理性决策、消费的机会。
2、诱发报复性消费:
被压抑的委屈与逆反,极易在成年后转化为失控的消费补偿。
那怎样回应,才是既理性,又有温度呢?
1.先倾听,不预判:
“为什么要买?能跟爸爸说说吗?”(带着兴趣,询问需求)。
孩子回答后,还可以进一步问:“这对你很重要吗?” ,引导其思考需求合理性。
2、引导价值评估、规划:
“你觉得它值这个价吗?有没有更划算的选择?”“你打算怎么使用?”
3、即使拒绝,也表达肯定:
“这次因为……(具体原因),不能买。但你能找爸爸/妈妈,我们很开心。”
即使拒绝,也表明对孩子的需求的珍视。
当然,现在很多家庭烦恼的不是“没钱”,而是“有钱,但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花。”
一位爸爸,曾很自豪地向我分享“教育经”:
“孩子要钱,千万不要白给。
你随便答应,那是便宜了他,钱那么容易得的?”
他会给孩子提各种“条件”:
考100分,给一千元;两个100分,就是两千。
做家务,洗一次碗,10元;洗一次衣服,5元。
帮他买烟,10元;给妈妈捶背,20元……
他坚信这是防止孩子娇生惯养的妙招。
这看起来很有方法对不对?
但这种将金钱作为交易工具的做法,隐患极深:
1、扭曲行为动机:
当学习、家务、礼貌、孝顺等,本应内化的责任、品德,被明码标价,孩子就会只为钱行动,丧失做这些事的原本动机和意义。
2、异化亲子关系:
基于爱与尊重的天然连接,被简化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,孩子很容易养成“没有回报就不做”“凡事都要讲条件”的功利心态。
我另一位朋友家境也很好,但她孩子温暖、积极、有韧性。
我觉得她的回应方式,更值得借鉴:
1.厘清义务、责任与额外付出。
她会帮孩子明确区分,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义务、责任和额外付出。
如适龄的家务、学习任务、偶尔帮助家人,这些都是该做的,她只用真诚感谢和鼓励来肯定。
爸爸总使唤孩子跑腿,妈妈把不想做的挑战性家务外包给孩子,这些才可以额外付费,来激励孩子。
2.建立零花钱机制。
她每月会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,然后教孩子记账、做预算、定期储蓄、简单投资。
孩子有自己可支配的钱,反而方便在可控范围内试错。
既培养财商,又从小建立起健康的金钱习惯。
3.更丰富奖励形式。
优先选择非金钱方式:
一次家庭大餐、一场期待已久的亲子活动、一件心仪礼物。
即使给钱,她也会着重传递情感价值:
“看到你这么努力,我真为你骄傲!”
“谢谢你主动帮忙,真是替妈妈解决了大麻烦!”
孩子每一次伸手要钱,都不仅是一个简单的“给或不给”的选择题,
而是一次塑造孩子未来与金钱、与家庭、乃至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教育契机。
再丰厚的物质,也填补不了错误沟通带来的心灵沟壑;
再微薄的给予,在理解与尊重的土壤中,都能化为滋养成长的养分。
下次,当孩子再把手伸向你时,请记得避开这三句“禁语”。
用坦诚的爱,和孩子好好谈一次“钱”吧。
要知道,每一次关于金钱的对话,都在为孩子的人生“记账”——
我们写下的是匮乏与不安,还是丰盈与底气,都将影响未来,他与这个世界“算账”的方式。
作者 | 猪妈妈,自由撰稿人,学习型妈妈,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另有网名,宝藏猪妈妈。
主播 | 云湾,暖心宝哥,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